4J5KrCY8gSC energy.huanqiu.comarticle推动核技术造福包括东盟在内的亚太地区/eh6hgvooo/eh74dmcjr【环球时报特派记者 孙广勇 特约记者 吴慧琳】由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办、中核集团共办的中国-东盟和平利用核技术研讨会8月16日在泰国曼谷召开。此次研讨会以“核创未来·‘核’美家园”为主题,包括开幕致辞、发布仪式、主旨演讲、科技成果展览等环节,旨在围绕工业、农业、医疗、环境治理等领域分享最新成果、聚焦前沿热点,共谋绿色发展、提高人民福祉,为深化推动中国-东盟和平利用核技术合作贡献积极力量。论坛期间,本报记者就中国-东盟和平利用核技术合作等话题,专访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黄平。请介绍一下中国在支持东盟国家和平利用核技术方面的成功案例。黄平:核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环保、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直接服务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9个目标,在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一贯尊重东盟各国和平利用核技术的权利,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各国和平利用核技术事业的发展。中国与泰国合作建成了东盟国家首个托卡马克装置,同时帮助泰国培养了一支聚变研究青年人才团队;中国与泰国合作建设的微型中子源反应堆已具备交付条件,将为泰国开展研究堆领域的教学、培训、科研和实验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中国承建的泰国首个商用电子束辐照灭菌项目,为助力泰国疫情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与印尼合作设立中国-印尼高温气冷堆联合实验室,通过技术交流、人员培训、联合研究等方式,促进双方科技人员的交流与培养;中国于2021 年首次向印尼出口碘[1311]化钠口服溶液,并与印尼开展放药生产线设施更换、升级改造等方面合作。中国为马来西亚建造了4座大型商用辐照站,用于医疗用品消毒灭菌。此外,中国向多个东盟国家提供应用于海关、边检、机场地铁等安检及重大活动安保领域智能、高效、可靠的“防疫+安检”核技术综合解决方案,以及辐照加工、诱变育种、昆虫不育等核技术产品和服务。 中国积极支持东盟国家开展核科技能力建设。国家原子能机构和教育部联合设立的“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项目已为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20余个发展中国家培养核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近200名,2023年正式启动二期项目招生。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亚太地区核科技合作协定(RCA)国际合作框架,以及中国+东盟、东盟地区论坛、澜沧江-湄公河等区域合作机制下,2023年以来接收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等东盟国家来华科访、交流百余人次,迄今已为东盟国家培养核能与核技术专业人才近千人次。可否介绍一下“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项目?黄平:2017 年,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和教育部联合设立了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项目,用于资助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来华攻读核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培养核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推动全球核能与核技术和平利用。第一期项目为期5年,已为包含东盟国家的 20余个发展中国家培养近200名高层次核专业人才,为新兴核能国家核能与核技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得到学员的广泛好评。在第一期项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持续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以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和中国教育部在2023年正式启动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二期项目,招生规模扩大为每年100 人,招生专业包括核物理、核工程、核安全、核医学及核农学等专业,招生院校扩大为13所。通过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二期项目,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更多核专业人才,推动核能与核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广泛应用,让中国核工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推进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和健康的全球发展进程,进而推动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和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国家原子能机构作为核工业政府主管部门,如何推动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黄平:核技术是支撑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原子能机构作为核工业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近年来在政策制定、规划发布、产业布局、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国际合作等方面综合施策,大力推动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入全面布局、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是把握当前形势,加强战略引领和行业统筹。抓住核技术应用产业全面布局、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高标准、高起点谋划,加强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和政策协同,积极探索适宜的核技术产业组织模式和发展道路,统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国家原子能机构会同有关部委发布了《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在编制核技术应用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加强科技创新,集智攻克“卡脖子”问题。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瞄准先进加速器、精密核探测仪器、高端核医学设备、重要同位素生产等瓶颈短板,组织开展科研攻关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市场、创造市场,积极拓展更多领域的应用,形成新质生产力。三是加强资源统筹,壮大核技术产业发展规模。推动建立涉核企业与全国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机制,形成以科研院所、高校为科研主导,企业为产业主导、产学研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加快核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国家原子能机构先后组织成立了10个核技术研发中心,推动核技术应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四是拓展国际合作,推动核技术产业开放共享。充分利用中国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建立的核农学、核医学、核电建设、核安全、核安保、核应急、海洋环境等协作中心和培训中心,发挥好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项目作用,加强核技术联合创新研究、应用推广以及核专业人才培养,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致力于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国家原子能机构对与东盟国家在促进和平利用核技术方面的合作有什么规划与期待?黄平:中国与东盟已达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正向着共建“五大家园”目标坚定前行。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将继续积极推动与东盟各国合作伙伴共享“核”美家园的理念、经验和良好实践,不断深化中国东盟核技术领域全方位合作,共同推动核能更好助力东盟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一是打造坚实合作平台,国家原子能机构将继续打造中国东盟核技术领域合作政策对话、需求对表和合作对接的交流平台,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政府部门、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多层次、宽领域互动合作机制,为双方合作走深走实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推动务实项目落地,聚焦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切实需求,在辐射诱变育种、辐照加工、废水处理、核医疗等领域开展特色鲜明的合作项目,推动更多“小而美”“惠民生”的核技术应用项目落地。三是深化人才培养合作,鼓励东盟各国青年申请来华攻读核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发挥好在中国设立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协作中心等优势资源,深化与东盟各国核专业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2024年,中国是亚太地区核科技协定(RCA)轮值主席国,今年5月成功在北京举行了第46届RCA国家代表大会,中国将充分发挥轮值主席国作用,推动核技术造福包括东盟在内的亚太地区,携手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的亚太家园。172403681886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齐琛冏环球时报17240371536392[]//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291131c6b1c0e73de0962d71b6158304u5.jpg{"email":"qichenjiong@huanqiu.com","name":"齐琛冏"}
【环球时报特派记者 孙广勇 特约记者 吴慧琳】由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办、中核集团共办的中国-东盟和平利用核技术研讨会8月16日在泰国曼谷召开。此次研讨会以“核创未来·‘核’美家园”为主题,包括开幕致辞、发布仪式、主旨演讲、科技成果展览等环节,旨在围绕工业、农业、医疗、环境治理等领域分享最新成果、聚焦前沿热点,共谋绿色发展、提高人民福祉,为深化推动中国-东盟和平利用核技术合作贡献积极力量。论坛期间,本报记者就中国-东盟和平利用核技术合作等话题,专访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长黄平。请介绍一下中国在支持东盟国家和平利用核技术方面的成功案例。黄平:核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环保、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直接服务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9个目标,在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一贯尊重东盟各国和平利用核技术的权利,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各国和平利用核技术事业的发展。中国与泰国合作建成了东盟国家首个托卡马克装置,同时帮助泰国培养了一支聚变研究青年人才团队;中国与泰国合作建设的微型中子源反应堆已具备交付条件,将为泰国开展研究堆领域的教学、培训、科研和实验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中国承建的泰国首个商用电子束辐照灭菌项目,为助力泰国疫情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与印尼合作设立中国-印尼高温气冷堆联合实验室,通过技术交流、人员培训、联合研究等方式,促进双方科技人员的交流与培养;中国于2021 年首次向印尼出口碘[1311]化钠口服溶液,并与印尼开展放药生产线设施更换、升级改造等方面合作。中国为马来西亚建造了4座大型商用辐照站,用于医疗用品消毒灭菌。此外,中国向多个东盟国家提供应用于海关、边检、机场地铁等安检及重大活动安保领域智能、高效、可靠的“防疫+安检”核技术综合解决方案,以及辐照加工、诱变育种、昆虫不育等核技术产品和服务。 中国积极支持东盟国家开展核科技能力建设。国家原子能机构和教育部联合设立的“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项目已为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20余个发展中国家培养核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近200名,2023年正式启动二期项目招生。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亚太地区核科技合作协定(RCA)国际合作框架,以及中国+东盟、东盟地区论坛、澜沧江-湄公河等区域合作机制下,2023年以来接收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等东盟国家来华科访、交流百余人次,迄今已为东盟国家培养核能与核技术专业人才近千人次。可否介绍一下“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项目?黄平:2017 年,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和教育部联合设立了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项目,用于资助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来华攻读核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培养核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推动全球核能与核技术和平利用。第一期项目为期5年,已为包含东盟国家的 20余个发展中国家培养近200名高层次核专业人才,为新兴核能国家核能与核技术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得到学员的广泛好评。在第一期项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持续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以及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和中国教育部在2023年正式启动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二期项目,招生规模扩大为每年100 人,招生专业包括核物理、核工程、核安全、核医学及核农学等专业,招生院校扩大为13所。通过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二期项目,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更多核专业人才,推动核能与核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广泛应用,让中国核工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推进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和健康的全球发展进程,进而推动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和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国家原子能机构作为核工业政府主管部门,如何推动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黄平:核技术是支撑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国家原子能机构作为核工业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近年来在政策制定、规划发布、产业布局、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国际合作等方面综合施策,大力推动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进入全面布局、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是把握当前形势,加强战略引领和行业统筹。抓住核技术应用产业全面布局、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高标准、高起点谋划,加强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和政策协同,积极探索适宜的核技术产业组织模式和发展道路,统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国家原子能机构会同有关部委发布了《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在编制核技术应用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加强科技创新,集智攻克“卡脖子”问题。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瞄准先进加速器、精密核探测仪器、高端核医学设备、重要同位素生产等瓶颈短板,组织开展科研攻关任务,以科技创新引领市场、创造市场,积极拓展更多领域的应用,形成新质生产力。三是加强资源统筹,壮大核技术产业发展规模。推动建立涉核企业与全国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机制,形成以科研院所、高校为科研主导,企业为产业主导、产学研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加快核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国家原子能机构先后组织成立了10个核技术研发中心,推动核技术应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四是拓展国际合作,推动核技术产业开放共享。充分利用中国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建立的核农学、核医学、核电建设、核安全、核安保、核应急、海洋环境等协作中心和培训中心,发挥好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项目作用,加强核技术联合创新研究、应用推广以及核专业人才培养,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致力于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国家原子能机构对与东盟国家在促进和平利用核技术方面的合作有什么规划与期待?黄平:中国与东盟已达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正向着共建“五大家园”目标坚定前行。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将继续积极推动与东盟各国合作伙伴共享“核”美家园的理念、经验和良好实践,不断深化中国东盟核技术领域全方位合作,共同推动核能更好助力东盟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一是打造坚实合作平台,国家原子能机构将继续打造中国东盟核技术领域合作政策对话、需求对表和合作对接的交流平台,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政府部门、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多层次、宽领域互动合作机制,为双方合作走深走实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推动务实项目落地,聚焦东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切实需求,在辐射诱变育种、辐照加工、废水处理、核医疗等领域开展特色鲜明的合作项目,推动更多“小而美”“惠民生”的核技术应用项目落地。三是深化人才培养合作,鼓励东盟各国青年申请来华攻读核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发挥好在中国设立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协作中心等优势资源,深化与东盟各国核专业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2024年,中国是亚太地区核科技协定(RCA)轮值主席国,今年5月成功在北京举行了第46届RCA国家代表大会,中国将充分发挥轮值主席国作用,推动核技术造福包括东盟在内的亚太地区,携手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的亚太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