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fI2QqP2wN energy.huanqiu.comarticle中国电科院技术战略中心主任闫华光:氢能在新型电力系统应用场景广阔/eh6hgvooo/eh74d1umr9月4日,“氢能产业的‘春天期’分析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是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的“2022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与品牌建设年会暨首届能源产业创新博览会”产业聚焦专题论坛之一。由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产业品牌研究与传播中心、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网、北京韬能咨询公司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来自能源领域领导专家、国内外氢能主流企业高管、行业组织代表、科研/高校机构专家等一起分享氢能产业的前景、机遇与挑战及实践案例。在大会上,中国电科院技术战略中心主任闫华光发表了《氢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应用场景分析》主旨报告,分析了氢能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电氢耦合助力新能源消纳的广阔前景。“很多年前,氢能和电力是两条平行线,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电-氢体系逐渐完善。”闫华光介绍,新型电力系统是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基本特征的电力系统。在技术、成本、政策等推动下,氢能作为连接可再生能源的纽带和电力储能介质成为可能,将应用于新型电力系统的“源、网、荷”各环节,呈现出电氢耦合发展态势,预计未来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具体而言,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制氢,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先全球,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可有效提升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利用氢储能特性,实现电能跨季节长周期大规模存储。氢储能具有储能容量大、储存时间长、清洁无污染等优点,能够在长周期跨季节场景中发挥优势。利用氢能调节特性,实现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先进电解水制氢装备具有较宽的功率波动适应性,可实现输入功率秒级响应,为电网提供调峰调频服务。推动跨领域多类型能源网络互联互通,拓展电能综合利用途径。通过氢能实现电力、供热、燃料等多种能源网络的互联互通和协同优化,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提升终端能源利用效率。闫华光进一步分析了氢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几大应用场景。在电源侧,将太阳能、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就地制氢,促进能源高效消纳利用,平抑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功率波动,提升可再生能源并网友好性,支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外送。同时,传统煤电耦合可再生能源与氢能,将提升煤电灵活性和清洁低碳水平,促进煤电绿色可持续发展。该类场景包括消纳富裕新能源的并网型电制氢、集中式可再生能源自发自用制氢、传统煤电耦合可再生能源制氢、海上风电制氢等。他以宁夏国家级太阳能电解水制氢综合示范项目为例,该项目包括20万千瓦光伏、30台单台产能1000Nm3/h的高效碱性电解槽、气化分离器、氢气纯化等装置系统,该项目通过大规模光伏电解制氢,利用“绿氢”替代煤作为原料,生产高端化工产品。当电力系统中60%发电量来自于风光新能源时,极可能出现持续数天甚至数周的电力供需失衡。现有体系下储能方式和规模已无法满足电力系统对大规模、跨季节、跨地域调节手段的需求。因此,未来需构建以具有能量调节功能的短时长时互补储能系统,而氢储能可以做到长时间、跨周期,其效益将充分凸显。在负荷侧,利用特高压通道长途输电,在面向未来的成熟电力市场价格机制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电网耦合制氢、氢能热电联供、分布式电制氢加氢站等可参与电网辅助服务,同时支撑分布式供能系统建设,发挥电、气、热、冷、氢等不同能源系统的耦合互补效应,推动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提升终端能源效率和综合供能可靠性。该类场景包括分布式网电制氢、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自发自用与网电联合制氢、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自发自用制氢+余电上网、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等。据了解,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综合能源示范工程——国家电网浙江台州大陈岛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今年7月正式投运,为我国海岛绿色低碳用能提供了示范路径。通过“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实现了大陈岛清洁风电100%消纳,还可以为全岛“零碳”供能。此外,闫华光介绍,2021年10月,中国电科院联合20余家科研产业单位成立了电氢耦合技术创新联合体,联合智研院成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氢能专委会,总体目标是“从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出发,构建“清洁低碳、长期存储、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氢能形态,建立完善的电氢耦合技术体系,全面支撑电力系统调峰、调频、安稳控制、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等应用需求,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166323028381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齐琛冏环球网1663230283816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f9537dc736c602bd37abbecb28873412u5.jpg{"email":"qichenjiong@huanqiu.com","name":"齐琛冏"}
9月4日,“氢能产业的‘春天期’分析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成功召开,本次会议是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的“2022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与品牌建设年会暨首届能源产业创新博览会”产业聚焦专题论坛之一。由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产业品牌研究与传播中心、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网、北京韬能咨询公司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来自能源领域领导专家、国内外氢能主流企业高管、行业组织代表、科研/高校机构专家等一起分享氢能产业的前景、机遇与挑战及实践案例。在大会上,中国电科院技术战略中心主任闫华光发表了《氢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应用场景分析》主旨报告,分析了氢能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电氢耦合助力新能源消纳的广阔前景。“很多年前,氢能和电力是两条平行线,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电-氢体系逐渐完善。”闫华光介绍,新型电力系统是具有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开放互动基本特征的电力系统。在技术、成本、政策等推动下,氢能作为连接可再生能源的纽带和电力储能介质成为可能,将应用于新型电力系统的“源、网、荷”各环节,呈现出电氢耦合发展态势,预计未来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具体而言,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制氢,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先全球,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可有效提升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利用氢储能特性,实现电能跨季节长周期大规模存储。氢储能具有储能容量大、储存时间长、清洁无污染等优点,能够在长周期跨季节场景中发挥优势。利用氢能调节特性,实现电力系统的灵活调节。先进电解水制氢装备具有较宽的功率波动适应性,可实现输入功率秒级响应,为电网提供调峰调频服务。推动跨领域多类型能源网络互联互通,拓展电能综合利用途径。通过氢能实现电力、供热、燃料等多种能源网络的互联互通和协同优化,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提升终端能源利用效率。闫华光进一步分析了氢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几大应用场景。在电源侧,将太阳能、陆上风电、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就地制氢,促进能源高效消纳利用,平抑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功率波动,提升可再生能源并网友好性,支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外送。同时,传统煤电耦合可再生能源与氢能,将提升煤电灵活性和清洁低碳水平,促进煤电绿色可持续发展。该类场景包括消纳富裕新能源的并网型电制氢、集中式可再生能源自发自用制氢、传统煤电耦合可再生能源制氢、海上风电制氢等。他以宁夏国家级太阳能电解水制氢综合示范项目为例,该项目包括20万千瓦光伏、30台单台产能1000Nm3/h的高效碱性电解槽、气化分离器、氢气纯化等装置系统,该项目通过大规模光伏电解制氢,利用“绿氢”替代煤作为原料,生产高端化工产品。当电力系统中60%发电量来自于风光新能源时,极可能出现持续数天甚至数周的电力供需失衡。现有体系下储能方式和规模已无法满足电力系统对大规模、跨季节、跨地域调节手段的需求。因此,未来需构建以具有能量调节功能的短时长时互补储能系统,而氢储能可以做到长时间、跨周期,其效益将充分凸显。在负荷侧,利用特高压通道长途输电,在面向未来的成熟电力市场价格机制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电网耦合制氢、氢能热电联供、分布式电制氢加氢站等可参与电网辅助服务,同时支撑分布式供能系统建设,发挥电、气、热、冷、氢等不同能源系统的耦合互补效应,推动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提升终端能源效率和综合供能可靠性。该类场景包括分布式网电制氢、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自发自用与网电联合制氢、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自发自用制氢+余电上网、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等。据了解,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综合能源示范工程——国家电网浙江台州大陈岛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今年7月正式投运,为我国海岛绿色低碳用能提供了示范路径。通过“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实现了大陈岛清洁风电100%消纳,还可以为全岛“零碳”供能。此外,闫华光介绍,2021年10月,中国电科院联合20余家科研产业单位成立了电氢耦合技术创新联合体,联合智研院成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氢能专委会,总体目标是“从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出发,构建“清洁低碳、长期存储、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氢能形态,建立完善的电氢耦合技术体系,全面支撑电力系统调峰、调频、安稳控制、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等应用需求,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