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XwxaM5AWa energy.huanqiu.comarticle最新报告:我国省间碳排放情况差异明显/eh6hgvooo/eh74d1umr牟思南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1月25日发布简报《中国30省(市)碳排放情况追踪,“第一梯队”谁来领跑?》(以下简称《简报》)。《简报》以“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2005-2019年30省碳排放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呈现碳排放总量、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等相关指标,简报发现,中国省间碳排放差异显著,“第一梯队”省份依托良好基础、减碳成效显著有能力提前实现碳达峰。 从碳排放总量来看,中国各省之间碳排放总量存在较大差异。2019年,碳排放总量最大的五省贡献了36.65%的碳排放总量,而碳排放总量最小的五省仅占全国的不到5%。2005-2019年,从碳排放强度来看,中国大部分省份碳排强度呈下降态势,但降幅存在差异。其中,降幅最大的省份碳排强度下降了超过70%,另有少数省份碳排强度不降反升。从人均碳排量来看,2015-2019年,30省中有10省人均碳排放量已开始波动下降,而内蒙古、宁夏、新疆、山西等省人均排放量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增速大于20%)。绿色和平国内低碳发展政策研究项目负责人吴婧涵表示:“区域碳排差异化表现意味着不同省份政府需结合区域战略和地区情况制定科学实际的行动方案。产业结构偏轻、基础条件较好的省份有能力在‘双碳’行动中夺得先机,加大‘双碳’行动雄心,为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争取2060年前碳中和创造更大空间。”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对东部沿海地区省份提出的要求,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要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因此,简报将京津冀江浙沪皖粤八个重点省(市)作为中国实现低碳绿色转型目标的“第一梯队”,并将研究时段划分为十五年内(2005-2019年)和近五年内(2015-2019年),从两个时段探究八省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和近期取得的成效。综合碳排放总量、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指标,简报发现,除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外,浙江的低碳转型也走在前列。而从各省的脱钩趋势来看,2015-2019年,八省(市)均处于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的状态,但各省“脱钩”程度存在差别,其中上海、北京在这一时段内呈强脱钩状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观察逐年情况可以发现,天津、广东、河北的脱钩情况在2018、2019年出现反弹,即碳排放增速再次超过GDP增速的情况。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广东)三大区域内,长三角地区近期(2015-2019年)的减碳成效最为显著。从碳排放强度来看,长三角地区的降幅最大(19.65%);而从人均碳排放趋势来看,三个区域的人均碳排放量都有所上升,而长三角地区增幅最小(3.06%)。值得指出的是,各区域内低碳转型的协同效应仍待加强。北京虽然在八个省(市)中碳排放强度最小,但其所在的京津冀地区却是三大区域内碳排放强度最大的区域;北京的人均碳排已经达峰,但京津冀地区的人均碳排放量则仍呈波动上升态势。未来,各区域内良好的统筹协作,和各省围绕绿色低碳转型所展开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将成为中国“双碳”行动中两股重要推动力。因此,绿色和平建议,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应在过去十五年良好的低碳转型成果基础上继续加强“双碳”行动雄心,并进一步辐射和带动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更好的区域协同;浙江省的碳排放总量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平稳态势,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应继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省发改委等部门在发展规划制定和项目审批时应保持警惕,坚决不再走依靠“两高”项目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中央政府应在“双碳”的顶层设计基础上,合理设置对于省级及以下地方政府“双碳”行动的激励,对“双碳”工作成效显著的省份予以支持和鼓励。1643101142026责编:齐琛冏环球网能源频道1643101142026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a2d79866e7727d006a779f19a7bbd711u1.png{"email":"qichenjiong@huanqiu.com","name":"齐琛冏"}
牟思南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1月25日发布简报《中国30省(市)碳排放情况追踪,“第一梯队”谁来领跑?》(以下简称《简报》)。《简报》以“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2005-2019年30省碳排放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呈现碳排放总量、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等相关指标,简报发现,中国省间碳排放差异显著,“第一梯队”省份依托良好基础、减碳成效显著有能力提前实现碳达峰。 从碳排放总量来看,中国各省之间碳排放总量存在较大差异。2019年,碳排放总量最大的五省贡献了36.65%的碳排放总量,而碳排放总量最小的五省仅占全国的不到5%。2005-2019年,从碳排放强度来看,中国大部分省份碳排强度呈下降态势,但降幅存在差异。其中,降幅最大的省份碳排强度下降了超过70%,另有少数省份碳排强度不降反升。从人均碳排量来看,2015-2019年,30省中有10省人均碳排放量已开始波动下降,而内蒙古、宁夏、新疆、山西等省人均排放量仍呈明显上升趋势(增速大于20%)。绿色和平国内低碳发展政策研究项目负责人吴婧涵表示:“区域碳排差异化表现意味着不同省份政府需结合区域战略和地区情况制定科学实际的行动方案。产业结构偏轻、基础条件较好的省份有能力在‘双碳’行动中夺得先机,加大‘双碳’行动雄心,为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和争取2060年前碳中和创造更大空间。”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对东部沿海地区省份提出的要求,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要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因此,简报将京津冀江浙沪皖粤八个重点省(市)作为中国实现低碳绿色转型目标的“第一梯队”,并将研究时段划分为十五年内(2005-2019年)和近五年内(2015-2019年),从两个时段探究八省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和近期取得的成效。综合碳排放总量、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指标,简报发现,除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外,浙江的低碳转型也走在前列。而从各省的脱钩趋势来看,2015-2019年,八省(市)均处于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的状态,但各省“脱钩”程度存在差别,其中上海、北京在这一时段内呈强脱钩状态。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观察逐年情况可以发现,天津、广东、河北的脱钩情况在2018、2019年出现反弹,即碳排放增速再次超过GDP增速的情况。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广东)三大区域内,长三角地区近期(2015-2019年)的减碳成效最为显著。从碳排放强度来看,长三角地区的降幅最大(19.65%);而从人均碳排放趋势来看,三个区域的人均碳排放量都有所上升,而长三角地区增幅最小(3.06%)。值得指出的是,各区域内低碳转型的协同效应仍待加强。北京虽然在八个省(市)中碳排放强度最小,但其所在的京津冀地区却是三大区域内碳排放强度最大的区域;北京的人均碳排已经达峰,但京津冀地区的人均碳排放量则仍呈波动上升态势。未来,各区域内良好的统筹协作,和各省围绕绿色低碳转型所展开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将成为中国“双碳”行动中两股重要推动力。因此,绿色和平建议,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应在过去十五年良好的低碳转型成果基础上继续加强“双碳”行动雄心,并进一步辐射和带动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更好的区域协同;浙江省的碳排放总量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平稳态势,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应继续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省发改委等部门在发展规划制定和项目审批时应保持警惕,坚决不再走依靠“两高”项目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中央政府应在“双碳”的顶层设计基础上,合理设置对于省级及以下地方政府“双碳”行动的激励,对“双碳”工作成效显著的省份予以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