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mHGZ4qoN2 energy.huanqiu.comarticle南瑞集团:助力苏州主动配电网建设 打造三大示范区/eh6hgvooo/eh74891nd/eh748e0kk近年来,伴随着苏州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度”,资源、环境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遇到的诸如“政府机关、金融机构、高科技企业等用户对各种复杂、精密,对电能质量敏感的用电设备可靠性及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大规模分布式能源、多元化负荷接入以及各种大型用电设备启停等影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和引起电能质量问题的因素在不断增长”等两大供能痛点,急盼能源变革、转型升级的呼声也愈发多了起来。南瑞集团正是看到了上述“痛点”和“呼声”,才依托国家电网公司重大工程项目及国网科技项目组建的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团队,历时六年,精心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装备研制。该集团以苏州建设“国际能源变革发展典范城市”为契机,以技术支持国网江苏电力完成目前全国最大规模的主动配电网创新示范项目——“苏州工业园区智能电网应用示范区主动配电网综合示范工程”(以下简称“苏州主动配电网工程”)为切入点,积极开展能源互联网在配网侧的探索实践,积极应对新形势、新挑战,主动服务长三角绿色转型。在前期大量实地调研两大痛点的基础上,南瑞集团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对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以及分布式清洁能源、多元负荷接入的新需求,在支撑主动配电网及其五个子项建设中,以六个“主动”“三个示范区”(主动规划、主动感知、主动控制、主动响应、主动参与、主动服务,环金鸡湖的安全可靠供电示范区、2.5产业园的绿色高效供电示范区、苏虹路工业区的优质经济供电示范区),助力苏州打造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绿色低碳、智能互动的能源变革示范区。其中,在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安全可靠供电示范区——苏州环金鸡湖区域,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国外高科技企业等重要客户均集中于此。这里设有好似配电网“能源路由器”的、全国首个20千伏配电网的四端口柔性直流换流系统。通过它可以实现各端口间能量和信息的互联互通,有序协调分布式能源与负荷,电能使用效率和供电可靠性得到大幅提升。在位于2.5产业园的绿色高效供电示范区,针对该区域“负荷增长和新能源发展速度快、电能质量敏感用户数量多”的特点,示范区建设了“即插即用”接口工程、柔性直流互联工程、网源荷(储)协调控制系统工程,充分发挥分布式电源、多样性负荷、储能在配电网中的积极作用。目前,园区内配电网外部输入潮流控制比例达到50%,清洁能源渗透率达到50%。与示范项目建设前相较,配电网网损降低3%,多能互补系统能源综合使用效率提升10%以上。在苏虹路工业区的优质经济供电示范区,有包括尖端集成电路制造商在内的大批电能质量敏感用户。电压波动、暂降(电压暂时性下降)等电能质量问题,会影响企业设备的正常运行,严重的会造成产品报废、设备损毁等生产事故。为此,南瑞集团应用主动配电网源荷储协调控制等技术,研制SVG设备等关键设备,完成了对示范区高效稳定的无功电压控制,实现了区域内电能质量的整体解决。据悉,在苏州主动配电网建设过程中,南瑞集团开展高可靠高电能质量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四大关键技术创新:一是开发了四端柔直系统孤岛联网转换控制技术;二是攻克了分区控制域自适应的多DFACTS设备协调控制技术;三是提出了多影响因素输入的组网可靠性量化分析及故障诊断技术;四是提出了柔性直流互联交直流配电网多目标多阶段调度方法。其中,在第四大关键技术创新中,设计开发了网源荷储协调控制系统,实现含柔直的区域配电网协调控制及安全经济稳定运行,能源综合使用效率提升10%以上。据悉,自2018年相关科研成果和设备在“苏州工业园区智能电网示范区主动配电网示范工程”进行整体示范应用以来,项目覆盖区域供电可靠性由99.99%提升到99.9995%;母线电压合格率从96.8%提高到100%,关键用户电压暂降次数降低95%,敏感负荷的供电可靠性得到有效保障,微电网运行稳定性、智能运维水平,以及电网对分布式电源的消纳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配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另据了解,2019年12月9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召开项目技术鉴定会,以李立浧院士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柔直架构及协调控制、交直流配电网多目标多阶段调控等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苏州主动配电网综合示范区建成后,实现了高比例分布式能源灵活消纳、高品质电能智能配置,有效提高供电可靠率和清洁能源的接入规模,减少环境污染,每年相当于减少燃煤1577吨。对用户来说,用电也将更加智能和主动,不仅能够主动隔离故障,减少因为停电造成的损失,而且还能够优化配置分布式清洁能源与储能出力,实现电网调峰削谷,进而最大限度减少用户的电费支出,对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黄堃、刘方)1605862902131责编:罗薇环球网能源频道160586290213111[]//img.huanqiucdn.cn/dp/api/files/imageDir/7eebdde09f7caa9430f756410dbd5d27u1.png{"email":"script_silent@huanqiu.com","name":"沉默者"}
近年来,伴随着苏州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度”,资源、环境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遇到的诸如“政府机关、金融机构、高科技企业等用户对各种复杂、精密,对电能质量敏感的用电设备可靠性及电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大规模分布式能源、多元化负荷接入以及各种大型用电设备启停等影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和引起电能质量问题的因素在不断增长”等两大供能痛点,急盼能源变革、转型升级的呼声也愈发多了起来。南瑞集团正是看到了上述“痛点”和“呼声”,才依托国家电网公司重大工程项目及国网科技项目组建的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团队,历时六年,精心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装备研制。该集团以苏州建设“国际能源变革发展典范城市”为契机,以技术支持国网江苏电力完成目前全国最大规模的主动配电网创新示范项目——“苏州工业园区智能电网应用示范区主动配电网综合示范工程”(以下简称“苏州主动配电网工程”)为切入点,积极开展能源互联网在配网侧的探索实践,积极应对新形势、新挑战,主动服务长三角绿色转型。在前期大量实地调研两大痛点的基础上,南瑞集团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对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以及分布式清洁能源、多元负荷接入的新需求,在支撑主动配电网及其五个子项建设中,以六个“主动”“三个示范区”(主动规划、主动感知、主动控制、主动响应、主动参与、主动服务,环金鸡湖的安全可靠供电示范区、2.5产业园的绿色高效供电示范区、苏虹路工业区的优质经济供电示范区),助力苏州打造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绿色低碳、智能互动的能源变革示范区。其中,在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安全可靠供电示范区——苏州环金鸡湖区域,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国外高科技企业等重要客户均集中于此。这里设有好似配电网“能源路由器”的、全国首个20千伏配电网的四端口柔性直流换流系统。通过它可以实现各端口间能量和信息的互联互通,有序协调分布式能源与负荷,电能使用效率和供电可靠性得到大幅提升。在位于2.5产业园的绿色高效供电示范区,针对该区域“负荷增长和新能源发展速度快、电能质量敏感用户数量多”的特点,示范区建设了“即插即用”接口工程、柔性直流互联工程、网源荷(储)协调控制系统工程,充分发挥分布式电源、多样性负荷、储能在配电网中的积极作用。目前,园区内配电网外部输入潮流控制比例达到50%,清洁能源渗透率达到50%。与示范项目建设前相较,配电网网损降低3%,多能互补系统能源综合使用效率提升10%以上。在苏虹路工业区的优质经济供电示范区,有包括尖端集成电路制造商在内的大批电能质量敏感用户。电压波动、暂降(电压暂时性下降)等电能质量问题,会影响企业设备的正常运行,严重的会造成产品报废、设备损毁等生产事故。为此,南瑞集团应用主动配电网源荷储协调控制等技术,研制SVG设备等关键设备,完成了对示范区高效稳定的无功电压控制,实现了区域内电能质量的整体解决。据悉,在苏州主动配电网建设过程中,南瑞集团开展高可靠高电能质量配电网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四大关键技术创新:一是开发了四端柔直系统孤岛联网转换控制技术;二是攻克了分区控制域自适应的多DFACTS设备协调控制技术;三是提出了多影响因素输入的组网可靠性量化分析及故障诊断技术;四是提出了柔性直流互联交直流配电网多目标多阶段调度方法。其中,在第四大关键技术创新中,设计开发了网源荷储协调控制系统,实现含柔直的区域配电网协调控制及安全经济稳定运行,能源综合使用效率提升10%以上。据悉,自2018年相关科研成果和设备在“苏州工业园区智能电网示范区主动配电网示范工程”进行整体示范应用以来,项目覆盖区域供电可靠性由99.99%提升到99.9995%;母线电压合格率从96.8%提高到100%,关键用户电压暂降次数降低95%,敏感负荷的供电可靠性得到有效保障,微电网运行稳定性、智能运维水平,以及电网对分布式电源的消纳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配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另据了解,2019年12月9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召开项目技术鉴定会,以李立浧院士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柔直架构及协调控制、交直流配电网多目标多阶段调控等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苏州主动配电网综合示范区建成后,实现了高比例分布式能源灵活消纳、高品质电能智能配置,有效提高供电可靠率和清洁能源的接入规模,减少环境污染,每年相当于减少燃煤1577吨。对用户来说,用电也将更加智能和主动,不仅能够主动隔离故障,减少因为停电造成的损失,而且还能够优化配置分布式清洁能源与储能出力,实现电网调峰削谷,进而最大限度减少用户的电费支出,对推动能源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黄堃、刘方)